學科資訊
本科因應本校學生特性、興趣及需要,設計及規劃校本課程,
由2024-2025年度開始,中一級已推行「公民、
中一級:選用雅集初中公民、經濟與社會,並從牛津大學出版社的《
_
生活與社會科(初中)校本教材課程架構(只適用於2425學年)
本科涵蓋生活與社會科、地理科及歷史科課程教學內容,
中二︰選用文達.名創教育出版社,《生活與社會》選取合適課題,
中三︰選用 齡記出版社,從《新世紀生活與社會》及《
(i) 學生為本的照顧學習差異策略
本校學生有部分為新來港學童、非華語學生及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各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學習差異。為更有效照顧不同類別學生的學習需要,根據不同類別的學生特點,利用以下策略為各類別的學生,提供適切的照顧。
課業設計︰
課業中設計不同程度的問題,包括必答題、挑戰題及增潤練習,所有學生均必須完成基本課業及必答題,並根據學生能力及學習進度,按個別情況要求學生完成挑戰題及增潤練習。循序漸進訓練學生的不同能力,以建立學生的回應不同形式問題的答題技巧。
課堂活動設計︰
按教學內容設計不同類型的課堂活動,包括個人(如堂課,分類遊戲),小組(如小型辯論、專家小組討論)及全班性的活動(如課堂討論,角色扮演);提供學生不同的學習經歷,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彼此交流,從師生及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刺激思考。
「微調教學語言政策」︰
為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及增加學生接觸英文的機會,初中生活與社會科設「微調教學語言政策」,每一學期為初中級學生提供2-4節「微調教學語言」課節,由英文科科任教師及生活與社會科科任教師協作進行教學。
_
(ii) 科本專題研習及跨課程閱讀
為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發展及準備學生準備高中的獨立專題探究,生活與社會科的中一至中二級學學生,每年需完成一次專題研習,而中三級與音樂科及視藝科共同協作進行跨課程閱讀。
主題以學科活動或教學主題為主,由科任老師共同商議決定;形式可多樣化,如︰文字報告,口頭匯報和班際辯論比賽等。學生可以個人或小組形式進行完成。
另本科按情況及需要,與不同學科或組別進行跨科組專題研習,合作模式由各科科主任及/或委員會主席共同商議決定。
_
(iii) 公民內地考察
所有修讀本地高中課程的學生會獲全額資助參與一次由教育局籌辦的公民內地考察團。公民科內地考察屬於該科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讓所有高中學生通過實地考察活動,親身了解國情和國家 的最新發展,增進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欣賞,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
公民、經濟與社會課程(中一級)
宗旨
(a) 幫助學生正面認識自己和別人,培養良好品格,提升能力以應 付日常和未來的挑戰,把握機遇,並追求目標及實踐抱負;
(b) 培育學生成為有識見及負責任的公民,尊重法治、認同國民身份,並為社會和國家的福祉作出貢獻;
(c) 加強學生對國家和本地的經濟和社會事務的認識,培養家國情懷;
(d) 幫助學生了解國家,加強國家觀念和對國家的歸屬感;
(e) 培養學生對本地、國家及當代世界的課題的關注,明白我國及其他國家如何透過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拓闊世界視野。
學習目標
知識和理解方面
(a) 根據正確、建基於事實的資訊進行討論,以對課題建立整全、 客觀的認識;
(b) 了解、接納、欣賞和 愛護 自己和別人,過健康、積極、勤奮、有 意義的生活;
(c) 了解個人在社會和國家的角色和權責,包括尊重法治、遵守法 律、履行公民責任;
(d) 掌握正確的個人理財知識;
(e) 了解政府管理公共資源的基本原則和公共財政政策;
(f) 了解國家和香港經濟的特點和概況;
(g) 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基本法》)共同構成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基礎,並了解《基本法》規定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的基本特點;
(h)了解國家政治體制的基本特點;
(i) 認識國家安全的含意,明白《香港國安法》對維護國家安全的 重要性;
(j) 了解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和相互依存的關係,明白應對全球性 問題需要各國互相合作; 技能方面
(k) 建基小學階段的學習,進一步發展各種生活技能; (l) 反思個人行為,持守和踐行正確價值觀,加強自我改進的能力;
(m) 發展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技能;
(n) 發展處理和詮釋與經濟表現指標和趨勢相關的數據、統計表及 資料的能力;
(o) 對配合課程、已成熟的當代課題作出具識見的分析及合乎法理 情的判斷;
(p) 發展和綜合應用各項共通能力,包括溝通能力、數學能力、運 用資訊科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學能力、協作能力、慎思 明辨能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價值觀和態度方面
(q) 重視家庭的價值, 愛護家人;
(r) 理解、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文化、觀點及生活方式,支持多元共 融社會的發展;
(s) 發展和培養恰當的金錢價值觀和 負責的理財態度;
(t) 關心社會,以理性、守法 、具誠信 和負責任的態度服務 他人和 社區,以及在日後為社會的建設和發展作出貢獻;
(u) 認同國民身份,加強國家觀念,關心國家發展,以及在日後為 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作出貢獻;
(v) 具備世界視野,關心人類共同福祉;以及 (w) 建 立 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發展人文素養, 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負責任的公民。
(節錄自《公民、經濟與社會課程指引(中一至中三) 》(2024) ,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
生活與社會課程(中二級、中三級)
宗旨
(a )幫助學生正面認識自己、提升能力以應付日常和未來的挑戰,並會追求目標及抱負;
(b) 幫助學生作出最能適切運用個人及社區資源的決定;
(c) 讓學生成為有識見及負責任的公民,從而對發展公義仁愛的社會作出貢獻;以及
(d) 培養學生對本地、國家及全球議題的靈敏度、興趣和關注。
學習目標
(a) 了解和接納自己及過健康生活;
(b) 發展與朋輩、家人及社會其他人士的有效溝通能力,認識建立及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
(c) 就個人問題,以及一些可行和能達成個人目標的短期和長期計劃,發展作出具識見及負責任的決策能力;
(d) 了解個人、企業及政府在經濟體系中的角色,並明白三者在資源分配及使用的決策上的相互作用;
(e) 發展相關技能來詮釋和處理經濟指標和反映經濟表現趨勢的數據、統計表及資料;
(f) 了解本地、國家和世界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
(g) 了解不同社會團體的特點,以及團體之間及與政府之間的互動關係;
(h) 了解本地、國家和世界社會之間的聯繫和相互依存的關係,從而培養對本地居民身份、國民身份,以及世界公民身份的認同;
(i) 明白不同團體各自持有的觀點,以及具備的不同背景和利益,發展對社會議題作出具識見和合理判斷的能力;
(j) 培養對公共事務的熱忱,裝備自己,以負責的態度參與公共事務;
(k) 學習自我管理和獨立,以及願意反思和釐清自己所作決定背後所隱含的價值觀及態度;
(l) 了解本地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和態度,包括權利與義務、自由、法治、社會公義、民主、平等機會、包容、多元性、廉潔、誠信、正直、同理心及守望相助等,以及培養欣賞和尊重這些價值觀和態度,並作出反思;
(m) 培養開放的態度,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及生活方式。
(節錄自《生活與社會課程指引(中一至中三)》(2010),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
公民與社會發展課程(中四至中六)
宗旨
(a) 加深了解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及相關的知識內涵;
(b) 對不同情境中(例如文化、社會、經濟、政治及科技)經常出現,並已發展成熟的當代課題作多角度思考;
(c) 成為獨立思考者,能夠適應個人、社會、國家及全球不斷轉變的情況而建構知識,理解課題的複雜性、決策的過程和面對的挑戰,從而作出合乎法
理情的分析,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
(d) 在多元社會中傳承中華文化傳統,加深個人對中國國籍和中國公民身份的了解和認同,同時欣賞、尊重和接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
(e) 培養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以及強化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包括慎思明辨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處理數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學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f) 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
學習目標
(a) 了解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基礎、與國家的關係和國家的最新發展,從而探究兩地互動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b) 了解與個人、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及物質環境相關,並已發展成熟的當代課題,從而建構知識及促進自主學習;
(c) 透過課程架構涵蓋人類所共同關注的課題,了解個人、社會、國家和全球在環境、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的相互影響,並據此探究如何解決困難、推進發展,以及互惠互利;
(d) 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從經濟、科學、科技、可持續發展、公共衞生等範疇,認識其相互關係,以及於當代世界的發展和帶來的影響,同時了解香港、國家、國際社會的角色;
(e) 識別課題的不同意見及價值觀,並透過綜合運用慎思明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造力、處理數據能力及自學能力,從多角度探究課題的背景、內涵、發展趨勢和涉及的價值觀,從而配合事實和證據,作出合乎法理情的判斷和決定,以及建立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f) 清楚表達自己的論據,並根據事實和證據,以客觀、持平和具同理心的態度來看待其他人所持的意見和觀點;
(g) 認識、欣賞與傳承中華文化,並對不同文化抱持尊重、包容和欣賞的態度,成為具責任感及承擔精神的公民。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21),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與考評局聯合編訂)